关灯
护眼
字体:

人类语言艺术(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好了,护甲叠满了。

我这时候本该在抄笔记,但是我不认识的群友们想要一本书记录所发生的过去,我于是就来这里写了起来。

很不值得,但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它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做一件不在计划内的事,让这件事变得值得。

所以该说为什么语言的艺术会有这种推动力了。

语言的艺术,首先就在于交互。

对方发言,你也发言,才能形成交流。

这是传统的交流。

网络交流里,大多都是群聊或者论坛,我就以我最熟悉的群聊举例罢。

群里的交流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要有一个话题,这相当于传统交流里的“对方发言”,然后呢,由于群聊并没有被指定的“我”,所以不论是谁都可以进入与话题者的交流环境中。

这时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人开始搭话,搭话会促使话题者继续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其他的可以被其他话题兴趣者延伸的话题……依次反复,就是群聊的交流模式。

这种交流模式不仅限于两个人思想的碰撞,更不仅限于声音引导的思想的碰撞,我们就像读书一样来“读”他人输入的文字,组织语句的方式、对事物的看法、表达看法时的逻辑、看法背后的价值观……读这些,就是在读一个人。

我对读书的看法就是读人,作者在写书的时候都是一个“写书人”,但同一个作者的每一个“写书人”却是不一样的,不是因为价值观变了,而是执笔立场变了。注意,执笔立场是在说其写作目的以及写作走向,也就是大纲之类的东西,不同的书会改变作者的书写思路,也就会改变“写书人”。

所有交流都是在读人,生活就像是读书,读书就像是生活,仔细想想,我们读了一生,也就活了一生。

活了一生,就读了一生。

读书、聊天、生活。

既然本书想要写的是聊天,就要在知道共性的同时区分出来与另外两者的共性中的区别。

聊天之于读书,聊天对象并不会像作者一样侃侃而谈一大堆,但是我们可以用语言控制聊天对象的表达内容。更加直观,更加细节,但是不够斟酌;下意识的回答会产生交流的误解,就像是不修改的文章的书一样,我没有回去斟酌语句或者考虑让文章回归主题,这一定会让文章表达混乱,而这,就是聊天与读书最大的不同。

这本书其实就是聊天方式的书,或许不称之为书更好,我在与你们进行一个单方面的聊天。

哦,还有聊天与生活,这俩区别之大让我觉得不如说说读书与生活。生活是在各种细节了解一个真实的人、一群真实的会改变人,读书是去了解一个固定的人而且注定无法通过细节了解全面。

仔细想想,聊天内容发不了,继续探讨语言也说不出什么来,倒不如单单只一篇文章让读者乐呵乐呵。

章节目录